“冒”是动词,等同于烫。“火锅是一群人的冒菜,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”——这是民间舆论对冒菜的精确描述。这种看似传统美食的街边简餐其实直到90年代才逐渐兴起,对于外地游客而言,成都的冒菜与红遍大江南北的北派麻辣烫有些相似,两者都是火锅的衍生物,颇有趋同进化的意味,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冒菜汤底有红油。
冒菜馆多为家庭经营模式,早已深融于成都的生活日常,其门脸通常简陋,经营目标以附近居民为主。即使如此,依然出现了不少优质店铺,不少当地人也会登门打卡。
婆婆冒菜是其中之一,与其它店铺相比,婆婆冒菜最大的特点是香。涮锅汤料是其秘密武器,店家从火锅寻找灵感,选取十余种香料制汤,工序繁杂程度不逊于研制火锅底料,为避免被竞争者仿冒,每日清晨专门到密闭空间内制备当日料材。
值得一提的是,汤料研发者并非店主李女士(李婆婆)本人,而是其次子:主厨李先生。虽然李生是冒菜馆的核心人物,但出于保险考虑,还是打起了“婆婆”的旗号:一位年龄较长的市井成都人总是精通厨艺,“婆婆冒菜”远比“小伙子冒菜”值得信赖。
在2005年婆婆冒菜开业时,如此重视涮锅汤底的冒菜馆其实并不太多。凭借特色风味,店铺营业不到4年就迎来小高潮,据说彼时日售牛肉70斤、菜(含其它肉类)500斤,登门顾客已远非附近的体育学院在校师生。主厨更是培养出了10多个徒弟,他们已在外省经营冒菜馆。婆婆冒菜依靠特有料香赢得市场,菜品出锅后才淋拌红油浇头,“恨不得把汤底都喝光”——这是忠诚食客对婆婆冒菜的至高评价。
除了汤料,主厨对牛肉最为得意,其肉质口感偏向“嫩滑流派”。素菜牛肉锅包罗了牛肉、土豆、豆皮等冒菜黄金组合,是店内的不二之选,若想饱腹则可加选肉、肚、黄喉、时蔬等“火锅菜式”,点菜环节并无特殊门道。由于红油是出锅后的浇头,因此辣度可控,此外汤底以香味为主,食用盐用量低于成都冒菜馆平均水平,香菜、葱段、黄豆、蒜蓉等点缀也较为新鲜,唇齿留蒜香,不妨自备口香糖。